【老師的話】妖魔化108課綱,是對未知恐懼的投射

文/楊仕任 老師

我們學習不感嘆不抱怨,成人也一起努力學習,樹立給孩子好榜樣!

108課綱上路之後,許多家長因為不了解,有的對政府發脾氣、急轉私校。但有更多家長其實希望知道的是,如何擺脫聯考時代那種一戰定生死的絕境,或著說,如何讓自己孩子的潛力發揮出來,被眾多學校看見。

根據108課綱教育資訊網,我來稍微簡化一下108課綱和十二年國教:

1. 十二年國民=全人教育的精神

→ 「自發」、「互動」、「共好」(合稱「自動好」)。

自發:引發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熱血學習者
共好:團隊合作比單打獨鬥效果高很多
互動:強化人際關係、學業和生活的連結

2. 108課綱願景為「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就是希望能透過多元課程讓學生個別需求被照顧到,促進社會責任的培育、終生學習的信念。

十二年國教和108課綱結合,希望能達成下面這張圖的「素養」:

圖一、108課綱核心素養之內涵(圖源:教育部)

這張圖很精美,卻也讓不少人看了一頭霧水。我們就單純看「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這三大面向就好。

以下是我對這三大面向的解讀和執行方式:

◆「自主行動」

學校能做的,就是盡量在有限的時間中,做師生雙向互動與討論。家長能做的就是鼓勵學生從國小國中就有見面討論課業或主題的習慣。這些其實是可以家長之間討論,然後給孩子固定聚會時間的。

家長期待學校教出這個面向,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不要只是覺得送去補習班安親班就可以處理:補習班也是看大家在意的事情,做出能賺錢的產品。

◆「溝通互動」

平常跟孩子的溝通應該多在意他們的感受以及與同學的人際關係狀況。空有成績好,溝通能力極差,就只是個考試機器。一個無法有效溝通的讀書強者,無法真正襯托出實力,更無法把自己的能力更廣泛提供給社會。

考試這張門票最重要,是飢餓遊戲的思維。溝通的培育,對大部分人類來說,不是學測考高分後的幾個月能達成的。那是日積月累所培育出來的。

我預計之後也會與願意溝通的大學教授溝通,準備反制那種用套路或應答公式想進大學的面試者,我是來真的。

◆「社會參與」

我時常看見某些社團,不斷漫罵政府草菅人命、當學生白老鼠、等用詞。那我只能反問:他們有真正為國家的政策真正做了全盤的討論呢?還是只是單純為了自己的利益?再更清楚講自己的利益好了,那就是特定人群的利益,而這個特定人群,不是廣泛的家長,而是一個特定社經地位的人群。

大部分的家長不是如此,所以我們對參與公共政策的討論,一定會比這些人來的有素養。但又如何讓這些人閉上他們的烏鴉嘴?答案是讓他們沒台階下。怎麼樣的沒台階呢?當然不是打臉,而是把事實攤在陽光下,讓他們無法隨意搬弄是非。

任何的國家級公共政策,都會是由一個行政單位啟動,以教育來說,就是教育部擬定。這當然是跳過立法院和其他相關單位寫草稿或投票的過程,但站在國民端,應該就是從教育部開始看。教育部會跟各縣市的教育局和首長溝通,接下來共識達成就會跟各校校長或高層溝通,才會請各科科主任和老師們討論並執行已經經過層層討論的共識。最後,才會到學生與家長端。至於補習班和其他利益或公民團體呢,他們會因應上述的這些人群反應,做出他們對自己組織最需要的後續反應。

圖二、與政策執行有著密切關聯的團體

由此可見,補習班或利益/公民團體並非罪魁禍首。整個公共政策的執行中,一共有四到五個個溝通環節以及四到五個人群需要一起配合,公共政策才會順利。

我們就假設教育部做出的政策大方向是善意而且不錯的好了。

接下來就是各縣市的教育局人士。如果他們覺得很麻煩,他們傳達去各校高層和校長的資訊不見得會真的很中立,甚至可能也會私下抱怨沒事改什麼。公立學校校長和高層、學校老師也是一樣。

可是這些人服務的對象,就是學生和家長。除非家長決定送孩子去私校,否則都還是落在公共政策以及有資格與政府溝通的範疇中。

沒有公共政策是完美的,在辯論正反方中,都會很清楚。站在教育部的新政策為良好的假設前提之下,重點應當在如何讓新政策變的更好更發揮效益。

學生與家長必須擺脫以考卷做知識培訓的唯一指標之迷思,私校才會被迫做出改善,補習班才會被迫修改產品內容。而有些人提出如果真的教改定案,會有許多補習班改做學習歷程檔案來營利,這只有答對了一半不到。試想,每個學生學習歷程應該會有差異性吧,補習班究竟要花多少人力來做這件事?又要請家長付多少錢?客製化的東西,按常理就是不便宜。又有多少家長能花錢這樣揮霍?再來最後的問題,這些家長有佔台灣所有家長的50%嗎?20%? 10%? 5%? 1%?

答案應該很明確,就是有這種家庭並非多數,過去二十幾年的貧富差距擴大,能付費請補習班或機構處理學習歷程的,也應當為少數。如果這樣狀況下有些「一般家庭」的小孩還是沒上到自己要的學校,這也只是老天有別的安排而已。這並不是失敗,這是學習在人生中,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一定有自己要的結果的。努力,不一定會有;但不努力,絕對不會有。

大學,不是人生終點,只是個階段而已。

公立學校,就像公家單位和各縣市官員/當選公僕一樣,本來就需要監督,才會變更好。私校是私營,說實在也是聚集了類似思維的家長到各個私校。因此,公立學校還是大家最好的選擇,至少聯合起來發聲,會有差異和後續處理。

沒有的話,就是沿著圖二的各個單位通報,一直到他們處理為止。

點香做記號,是權威時代所留下來的遺毒和恐慌。

最差狀況就是做出集體投訴跟提告。

大部分會認同我和力甄籌備團隊教學的大家,應該都不是很認同回歸舊制的思想。那就要有心理準備,這個改革需要時間溝通、討論,甚至衝突。

不要只讓市議員、立委、縣市長、總統需要聆聽我們人民的意見。Checks and balance(制衡原則)在美國公民課是重點課題,而是政府內各單位互相制衡,人民與政府也應當如此。

作者:楊仕任 老師
美籍台裔、陽明醫學系畢,現任力甄教育專任教師、高中英文辯論教練、多領域英文講師。
擅長建立學生自信與語言應用習慣,讓英文成為看世界的媒介。